菊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ugust 15, 2025 · 1 min

安全感

安全感 今天学到了一个新的英语表达,其实也不算学到,只有略有感悟,遂书。 “peace of mind”算得上是当今社会中比较稀缺的一种资源,大家争先恐后的去进行奇怪的角逐就是为了争夺此物。“上岸”,似乎上岸是人生尺度下奋斗的缩影。 我要考公,他要考研,A 找到了 500 强工作,B 成功拿到创业融资。我们这一代人被各种概念裹挟着前进,抓着各种往身边塞,往角落塞,往裤衩里塞,好像越是这样,就越是有安全感。自己身上塞满了,塞不下了,就往周边塞,往别人身上塞。 “你怎么不去找工作?” “你怎么不考研?” “你怎么不刷实习?” 直到都被塞满之后,手动弹不得,脚也动弹不得,你的脸贴着他的屁股,他的手攥着我的脚,挤在一起,像一大个肉丸子。可越是这样越是有安全感,什么都动不了了,只能动动嘴了,不赶巧儿,声道被压的只能喘喘粗气儿,像个哑巴急了乱哼哼。 很多人都是失去之后才知道了安全感的珍贵,而我比较幸运,从小未曾拥有过。有人曾对我我说,您看上去大大咧咧,但没想到对细节如此苛刻,对风险如此敏感。我想了想,可能我们的世界不一样,您是平的,我是斜的。 我的安全感不是被失去的,而是从开始就没有。就好比站在一段悬崖上,明知道它会塌,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塌,就只能小心翼翼的走。不会要求悬崖稳固,那是一种奢求。伸出脚尖,慢慢试探。理想的童年是父母的拥抱,相仿的玩伴,吃不完的零食。而我的童年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日常中错漏的细节都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于是我学会了控制,去控制期待,去控制自己,控制世界。事态的发展是不可控制的,但自己的期望是可压低的。不安的诞生往往就是过高的期望与现实带来的落差,而这种落差通常可使人一蹶不振。 成长的代价就是穿上带有荆棘的铠甲,让我受到保护,也让我错过。现在看来,所谓 “安全感” 本身就是一种幻觉。无论我做多少准备,风险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位置;无论我设多少防线,生活依然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过它。可我的大脑拒绝承认这一点。因为一旦承认,我就必须面对那个最原始的真相:我根本没有能力让自己绝对安全,而这个世界也没打算让我安全。 也许这就是我的宿命:不断地在安全与焦虑之间筑墙,不断地在墙内外来回踱步。偶尔,我会想,如果有一天这堵墙自己倒了,会不会反而轻松一点。但我知道,我多半还是会捡起砖块,再砌起来。毕竟,一个习惯了在堡垒里睡觉的人,哪怕堡垒是牢笼,也不敢真的睡在荒野里。

August 5, 2025 · 10 min

再谈标签

标签化时代的自我认知困境 不知从何时开始,认知的懒惰如同瘟疫般悄然蔓延在我们的社会肌理之中。这种懒惰并非源于体力的匮乏,而是来自心灵的怠倦——我们逐渐丧失了探索人性深度的勇气与耐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再愿意投入时间去细致观察、感受一个人的存在,不再去捕捉那些潜藏在日常细节中的人格特质。相反,我们迫不及待地寻求某种速食般的理解方式,将复杂的个体简化为"星座"和"MBTI"等标签的组合。这种认知方式的转变,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人对深度交往的逃避。 甚至,我可以在 tm 知名公司的招聘文件中看到带有"MBTI"的填空选项。这种现象在当今职场中已经相当普遍,不少企业将其作为人才筛选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不可置否,这种高效率了解一个人的途径确实在快节奏的职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往大了说,它可能影响公司的人才结构和团队氛围,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往小了说,它简化了 HR 的工作流程,决定着 HR 的午餐质量。 这种标签化的趋势更像是一种时尚单品。那些一生致力于抛弃标签的人,反而努力地往自己身上套各种标签来融入群体。这种现象颇为矛盾,实质上是对自己的一种规训,犹如一场 cosplay 游戏——人们极力扮演着自己选择的标签角色,为本该自由发展的人格戴上了无形的枷锁。这种简单粗暴的认知方式常让我感到不适。以下是我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典型对话: “哦,你是处女座啊?那你一定是个细节控!” —— 陷入了先入为主的偏见。 “原来你是 INTJ 性格?难怪平时这么闷!” —— 犯了过度推断的谬误。 先验的定义淡化了人与人之间个体的独特性,忽视了个人的特点是其经历种种的自然显现。我与世界激烈的碰撞以此来参出我的形状,人的存在本质就是不断的与世界进行交互反馈从而持续地构建与重塑。然而,标签的先验性以及外负面性让人们不自觉地向既有的概念上靠拢,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契合存在概念的描述。最终不自觉的证实了自己就是这样的假设,将本该存在的无限可能扼杀在摇篮里。这是一种认知的偷懒,也是一种生命的亵渎。 更加可怕的是,这种标签化会自我在内心形成一系列糟糕的负面暗示: 我太丑了-> 所以没人会喜欢我 我太胖了 -> 所以我不适合运动 我太懒了 -> 是因为我有拖延症 但是人这样一种复杂而精密的生命个体,又怎能被简短的标签轻易概括呢?人性是复杂且多变的,如同月光洒落的粼粼水面又暗藏着漩涡:真诚中夹常常杂着做作,高贵中往往涵盖这卑微,仁慈背后也可能潜藏着怨怼,傲艳的玫瑰下永远携着尖刺。每个人都是一部未完成的书,未干的画,即使心贫瘠如荒野,满目疮痍,月亮和花束都被我随意的丢弃在无人问津处,或许是杂乱无章,所以允许和煦、暴雨、微风、大雪和荒诞。

August 1, 2025 · 19 min

山 感情,就是含含糊糊拖拖沓沓,说不上很爱也没有不爱…. 总有一段灰色的模糊地带,像沙漠里浑浊的脏水喝的时候嫌脏,不喝又会渴死。 你对我说爱是容不得一粒沙。 我该如何向你解释,自己都是自带干粮主动走向撒哈拉。

July 27, 2025 · 1 min

释怀

释怀 我现在很少对别人说:“你要赶紧释怀 你要向前看 总会有更好更合适的在等着你” 因为我知道她深陷其中的样子是她正在感受爱与被爱的过程 那些难忘的瞬间是我作为旁观者无法给予她的 人在落落大方的年纪里就是要要去经历 去碰壁的 在我看来 那些刻骨铭心的 经历在我心里是美好的 也是我一直以来对爱情的向往 哪怕在了解完之后就感觉他们没戏 我也不会去指出来 有时候明知是一个既定的结局 可我依然期待能看走眼 我希望未来的某天 男孩会搂着他心爱的女孩说:“你被打脸了吧!你说我们两个注定没有结果 可我已经和他在一起很久了”如果真是这样 我想我也会偶然一笑 并送上祝福 大概这就是另一种孤单的人吧 明明自己孑然一身 可看到别人幸福 自己的心里也会温暖从而好受一些

July 25, 2025 · 4 min

唉 小时候听林宥嘉的《想自由》总是不懂那句:“为将来的难测 就放弃这一刻” 说的大概就是担心最后走不到一起 于是放弃这一刻的幸福 那时的我想不明白 既然迟早都要离开 那还有什么好留念的? 后来才发觉自己只顾着副歌的挣扎 却忽略了前面轻轻的“我不舍得”人就是应该活在当下的 因为喜欢 因为不想留下遗憾 才能鼓起勇气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 依然选择活在当下! 我们害怕受伤 于是习惯提前退场 可是比“最后没能在一起”的 难道不是本来可以试一试吗? 所以啊 不要畏惧未来的未知 就推开走向你的人 能并肩走多远就走多远吧 风来的时候 至少我们曾紧紧拉住过对方方

July 15, 2025 · 3 min

装逼手册(持续更新)

前言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始于一次成功的沟通,而沟通的艺术往往决定了这次连接的成败。在社交场合中,我经常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许多人试图通过华丽的辞藻来展现自己,特别是在异性面前。然而,即便用上了最精心准备的词句,生硬的表达方式和不自然的肢体语言还是会让整个表演显得格外尴尬。 这篇装逼手册,就是为那些想要提升自己,但又不知从何下手的朋友准备的。在这里,你将找到来自哲学、经济学、科技领域的专业术语,以及当下流行的互联网黑话。这些都是装逼必备的"语料库",我会持续更新补充,plz stay tune ~。 如何优雅的装逼 何为装逼?装逼乃万物起源之始。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装逼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古希腊哲学家在集市上慷慨陈词,到中世纪骑士们的礼仪规范,再到现代社会精英们的高谈阔论,装逼的形式在进化,但其本质从未改变——它是一种社交技巧的升华,是个人魅力的艺术展现。 在某种程度上,装逼是一种社会性的表演艺术。它不仅需要深厚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更需要恰到好处的表达技巧。一个成功的装逼,往往能在不经意间展现出个人的见识与品味,在无形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社交时刻。 此文旨在以简洁高效的方式,为你构建一个系统的装逼知识体系。你无需像古代文人那样寒窗苦读,也不必像学者般潜心研究哲学典籍,更不用像科学家一样钻研繁复的理论。相反,通过这份指南,你将掌握在各种场合自然而然地展现个人魅力的技巧。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过程,而是一种社交技能的快速提升方案。我们将为你精心挑选各个领域最具价值的知识点,让你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优雅的方式完成从"装不了逼"到"装逼如风"的蜕变。 装逼手册 奥卡姆剃刀 (Occam’s Razor) 词性: 名词短语 释义: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在众多假设中,应该选择假设最少的那个。 例句: “你的理论太过复杂,不妨用奥卡姆剃刀修剪一下。” 解释: 这是 14 世纪英国哲学家威廉·奥卡姆提出的理论,强调简单性原则。在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启发人们追求优雅简洁的解释。 罗素的茶壶 (Russell’s Teapot) 词性: 名词短语 释义: 提出无法证伪的论断,举证责任在于提出者而非质疑者。 例句: “你说宇宙中有一个看不见的茶壶在绕太阳运转?这让我想起了罗素的茶壶。” 解释: 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对于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说法,我们没有相信的理由。 第四面墙 (The Fourth Wall) 词性: 名词短语 释义: 表演艺术中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想象屏障。 例句: “当演员突然对观众说话时,第四面墙被打破了。” 解释: 源自戏剧理论,现广泛应用于影视、游戏等领域,指虚构角色意识到自己身处作品中的现象。 皮格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 词性: 名词短语 释义: 期望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从而影响最终结果。 例句: “老师对这个学生寄予厚望,最终通过皮格马利翁效应,他真的有了显著进步。” 解释: 源自希腊神话,现用于心理学,说明期望可以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柏拉图洞穴寓言 (Plato’s Cave) 词性: 名词短语 释义: 人们往往只看到现实的投影而非真相本身。 例句: “大多数人都活在柏拉图的洞穴里,只看到墙上的影子。” 解释: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著名寓言,探讨认知的局限性和真理的本质。 ...

June 16, 2025 · 10 min

散步

散步 “我终于把你约出来了” “那你要干嘛呢?” “散步啊” “找我那么多次就是为了散步啊” “对呀 想跟你说说话 你的侧脸真的很漂亮” “正脸呢?正脸不好看吗?” “我不敢看啊……” 我一直觉得在确定关系前 散步是一种很合适的相处方式 处于开始相处的朋友 步伐一致的走着 无需对视 也没有特定的目的地 吹着风 聊着稀奇古怪的话题 哪怕没怎么聊天 默契的沉默一会也舒服 路过小摊也可以吃一份小吃 人们通常只会和亲密的人一起散步 所以散步是最高级滴浪漫

June 3, 2025 · 3 min

期待

期待 对对方期待是一种微妙的暴力,施暴者是自己,受虐者也是自己。 因为这要求别人顺从自己!我们渴望被理解,渴望在什么也不说的情况下,期待对方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可一旦对方脱离预期,我们就会变得痛苦与怨恨! 所以期待对方的前提是我们要明白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逻辑,对方没有办法 100%按照我们的意愿和我们相处,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 如果我们想要如何被对待,就有不羞与跟对方讲出来,这才是情侣之间需要反思的,如果什么也不说就期待这个对方要变成什么样的人,那你就要承担这个落差的后果!

May 31, 2025 · 4 min

她敲门时,我开了 一场从“宁愿错过”到“自然开门”的感情哲思 有些连接不是建立在彼此的承诺上,而是建立在当下的呼吸与节奏上。 0. 起点:我宁愿错过 我曾是“一骑当千”的人,看见喜欢就冲。后来,我学会了绕过自己,“给自己找许多无关紧要的理由”,把自尊与防御围成一道荆棘。不是我不懂爱,而是我害怕被拒绝引发的自我怀疑。在“效率为王”的时代,慢慢燃起、彼此验证的勇敢感情,显得稀少而昂贵。 命题一:成长的代价之一,是用盔甲替代了鲁莽;它让我们安全,也让我们错过。 1. 当下的“永远”:分期自我与独立切片 我把人生切成阶段性的“不同的我”。每一段感情,对于当下这一版“我”,都可以是唯一且永远。 于是,当真有喜欢的人,我会去爱她——这份爱不以回报为前提。 命题二:如果“永远”只能在当下成立,它仍然是真诚的永远。 2. “我爱你,与你无关”:成全自己的单向之爱 当爱被抽离功利、抽离回应,它接近一种单向的赠予。我承认,这里面有成全自己的意味:它纯净、可控、优雅,也因此孤独。它像一件精神艺术品——完美,且只在我的内室展出。 命题三:不求被知晓的爱免于现实伤害,但也暂时失去“关系”的维度。 3. 精致利己的孤独:审美化的自我保护 我把孤独雕成了一个精致容器,既保护我,也囚禁我。优点:不再狼狈;缺点:连接稀缺、习惯固化,爱慢慢变成自我消费。 然而,我仍然愿意: “如果她跨过长满杂草的门槛,我会除草、擦相框、重布陈列,拉开窗帘,让阳光进来。” 命题四:真正的防御不是拒斥连接,而是为值得的人保留改变的空间。 4. 光与尘:她为何而来? 她是看见了我“溢出窗外的阳光”,还是看见了“布满灰尘的书架与起褶的沙发”? 光代表我向外的温暖与能力;尘代表我的真实与伤痕。 我不再执着于动机审问:看见之后,她有没有转身离开,比“她为何而来”更重要。 命题五:好的爱能同时看到光与尘,不否认、不迷恋,只愿意并肩坐在那张有褶的沙发上。 5. 反矫饰:不考验,只开门 我们常把“谁值得开门”想得过于仪式化,像在给人设关卡。可很多美好发生在未经考验的偶然里。 所以,我把态度调轻: “门没锁,院子我按自己的节奏收拾。她敲门,我开;她问,我说;我说,她听。” 命题六:从高门槛的哲学回到平常心的生活,是一种更成熟的勇敢。 6. 收束:一段短诗 她轻轻叩响门柄, 我自然拉开门沿。 她问,我说。 我说,她听。 光落在起了褶的沙发上,尘也不再需要被掩饰。 爱从复杂的推演,回到简单的当下。 哲学旁注(给爱以概念的骨架) • 存在与时间:当下的“永远”并非虚假,而是对此刻的完全承担;未来的我将以新的“我”再次承担。 • 投射与连接:我们常爱的是自我投射出的对方形象;真正的亲密是从“我-它”过渡到“我-你”,允许对方以其他性存在。 • 风险与自由:拒绝的风险不可消除;自由不是免于风险,而是在风险中选择并承受。 • 礼物与回应:不求回报的爱是礼物;但关系的生成需要回应——哪怕只是“她问、我说”的一次回合。 • 边界与共处:健康的连接不是吞并边界,而是在彼此边界线附近共处,留出空气、光线与停顿。 三个轻量动作(把哲思落在地面) 1. 一次无考验的开门:当你想复杂时,先用一句“嗨,要不要喝杯茶?”替代全部设问。 2. 一次诚实的描述:不表演也不自黑,描述一个你“真实但不完美”的片段——比如那本落灰却被翻旧了的书。 3. 一次短暂的共同时间:散步十分钟、并肩坐一站地铁,让“她问、你说”的循环先发生一次。 TL;DR 从“宁愿错过”到“自然开门”,我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内在转身:承认精致利己的孤独,同时给真实连接预留位置。爱不再是设题与考验,而是有人来、我开门;她问、我说;我说、她听。

April 13, 2025 · 10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