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觉

错觉 我们总是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不断放弃安全感。这种自由往往是虚幻的,而失去的安全感却是真实的。于是我们陷入一个悖论:为了获得所谓的掌控感,反而让自己变得更加脆弱。这种错觉带来的精神痛苦,或许正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第一课。 在市场不断上涨的过程中,投资者总是会忍不住尝试去逃顶,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我们当然可以用许多心理机制来解释这个现象,并衍生出各种讨论。但其中一种我尤其感兴趣、也最具张力的机制,便是 “控制错觉” 或者说是 “错觉控制”。 实际上,每个投资者的内心深处都明白,市场是不可控的。你下车时砸下的那点抛盘,对整个市场没有丝毫影响。你认为它危险了,也并不代表它真的危险。有经验的投机者很清楚:越是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股票,往往越能展现出强劲的势头。市场的顶部不是我们凭猜测臆想出来的,而是它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曾经我的一位长辈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极深:*行驶中的汽车若要转向,必须先减速,然后再加速驶入新的方向。*三体世界的“水滴”也许能瞬间折转,但地球没有那样的物理。市场的运行同样如此——从上涨过渡到下跌,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必然经历一个“强转弱”的过程。 因此,这个过程是可以被识别的。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复杂顶,而非简洁的 A 字顶。A 字顶只会出现在一种情况下:当市场明确进入极端加速时。而所谓“极强”,不过是“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加速,本身也意味着转弱。下跌的发生,始终出现在“强转弱”之后,这条规律依旧成立。 错觉之所以极具张力,正在于它常常出现在人最感到无力的时候。当我们对某件事物失去掌控时,反而会更加执着地去制造一种掌控的幻象。投资者在面对波澜滚滚的市场时,去猜测顶部,甚至付诸"逃顶"的行动,不过是在说服自己:我仍然坐在驾驶席上。这种心理机制不仅存在于投资市场,更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你以为承诺是一件理所当然需要遵守的行为,你相信自己的真诚付出必然能换来对方同等的重视。于是你怀着一种掌控感,耐心等待诺言兑现的那一天。然而当现实以最平淡的方式撕碎这层美好的想象时,你才恍然大悟:所谓的控制,不过是一场自我安慰的独角戏。那一刻的失落与沮丧,恰如投资者逃顶失败时的巨大落差:真正崩塌的,既不是市场的走势,也不是对方的态度,而是自己内心那份虚幻的掌控感。 这种心理的具象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电影《狂飙飞车》里,布拉德·皮特每场比赛前都要在衣袋里放一张扑克牌;乒乓球运动员发球前总要对着球轻轻吹气。这些看似迷信的小动作,既不能左右胜负,也无法改变命运,却能给人一种虚幻的掌控感。就像在赌场里,赌徒总爱摸摸自己的幸运符,仿佛这样就能让命运站在自己这边。 一个痴情的女孩蹲在花园里,一片一片地撕着玫瑰花瓣:“他爱我,他不爱我”。如果最后一片花瓣说"他不爱我",她就会再摘一朵重新开始。这场独角戏看似天真可爱,实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仪式——她在用这种方式强迫命运给出她想要的答案。 一个刚分手的男生,他反复拨打前任的电话,告诉自己:“只要我足够主动,关系就还有挽回的余地”。但每一通未接来电都在无声地宣告:他早已失去了控制。那些深夜的来电就像溺水之人抓住的稻草,看似是在努力挽回,实则是一种无声的哀鸣。这种徒劳的挣扎,恰恰暴露出他最不愿承认的事实:一切都已经结束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这种机制屡见不鲜。你投入了全部期待,把一件事当作彼此之间的见证,而对方却轻轻将其稀释。想象中的重要性与现实中的轻视之间,拉出巨大的落差。你越想抓紧,越感到失控。于是才会明白,真正需要控制的,不是对方的态度,而是自己何时选择退出,何时体面收手。 错觉往往导致失控。承认自己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已经失控,甚至从来不曾拥有控制力,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困难的过程。我有一位好友,他的父母虽然知道孩子已经二十多岁了,依然忍不住事事替他安排,为他规划每一个细节。结果适得其反,这个年轻人越来越依赖父母的安排,丧失了自主管理时间的能力。 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正是最常见、也最难以抵御的一种。毕竟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孩子很少被视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但事实是,父母对孩子的人生并没有控制力,若是有,大概率会酿成悲剧。 而清晰地识别出自己的错觉,正是克服它的第一步。承认自己对外部世界没有控制力,反而能帮助我们重新找到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你无法要求别人给你对等的回应,但你能决定自己不再被消耗;你无法预测市场的顶部,但你能避免无谓的操作。真正的掌控,不在于死死攥住外部世界,而在于收回精力,重新握住自己。 错觉的尽头,不是掌控,而是彻底的失控。而当我们能坦然说出 “我无能为力” 的那一刻,恰恰是重新获得自由的开始。这种释然不仅仅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深刻的内心体验。 在德语中,有两个名词在被翻译成英语时就变成了同一个词——“经验”(experience)。也就是说,德语有两个词表示"经验",即 “经历”(Erfahrung)和 “体验”(Erlebnis)。它们都是"经验"的一个方面,但有很大区别。“经历"是我身上发生的事情。“体验"则是我心中发生的事情——我的感受、感觉,事件带来的情感结果。我的整个社会学就在"经历"和"体验"之间的空间中活动。 这让我想到爱情这一种特殊的情感。爱情或许是最能体现"经历"与"体验"之间张力的情感。你可以经历一段感情的开始、发展、结束,这些都是客观发生的事件。但爱的体验——那种心动、眷恋、失落、释然——却完全属于内心世界,无法被他人完全理解,也无法被完全控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情成为了错觉最活跃的舞台。 在文学语境中,还有另一种爱。加缪的散文集《在我身上有个不可战胜的夏天》中收录了很多有关爱的散文,其中有一个集子的名字就叫做《婚礼集》,也有很多评论家认为加缪一生的主题就是爱和荒诞。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阅读时,我却在其中找不到一点爱。后来我才意识到,或许就像人类至今没有发现外星生物的原因之一是人类对生命的定义太狭隘了,我没能在加缪的文字里找到爱,是因为我对爱的理解太浅薄了,不能接受他写下的 「我与大海结为夫妻」 描述的就是一种爱。加缪在文中描绘的对自然的爱、对城市的爱,尽管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那样轰轰烈烈,但的确就是一种爱。 如果非要作个解释,我会说,爱是驱使我做一切事情的原始情感动力。一个人可以在感性上认同一件事情,但依然不去做。不愿意就是情感动力的缺失,人们总是希望为行动和不行动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却忽略了单纯的 「不想」 也是一个正当的理由。对于个体自身而言,「想不想」 要比一切理由都更重要,措辞合理、态度诚恳、逻辑通顺的话是说给别人听的。容易看出,我认为 想不与想、愿意和不愿意,就是爱与不爱的具象表现。

September 19, 2025 · 1 min

窗户

窗户 忽然觉得,躺着发呆,甚是一种美好的体验。此时的思想是游离的,穿梭在回忆绘成的画面里。风吹进窗户,窗帘摇曳着摆着边角儿,光线若有若无,亦如车窗边反方向划过的树影。 曾经读到过一句话,使我骤停,久久不能回神。“我们不是在回忆过去,而是用当下的语言,去编写一个可以讲述的过去。” 那一瞬,我犹然想到博尔赫斯笔下那些虚构却又精准的记忆结构。可是现实不给你缓冲,赤手空拳的解开了我们赖以安身的叙事方式。我们以为是“记忆”,其实不过是被算法重塑过的如何当下价值观的副本。 你以为自己在选择,其实剧情早已被设定好了。命运犹如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一出人间戏剧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你是你,他是他,可别搞混了。自由,很多时候是一次性用户体验的幻觉。它不强迫着你去服从,而是给你指了一条你心甘情愿去走的路。剧本是写好的,我们之间的故事随着时间轴上的锚点做着直线运动。我们对命运无能为力,但“性格”是可以塑造的,我们要为自己的“性格”负责。 社会这个概念如同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小孩,随着饭量的增加,墙上标志着身高的黑线也频繁的变动着。从最初的“感知经验”的集体到如今“抽象概念”的想象共同体,正如人类从部落到国家的认同。所谓“社会个体化”,就是将所有代价都转嫁到个体上。不知怎,我习惯了先归类,再理解的思考过程。标签成了先入为主的起点,悄无声息的植入到了日常生活当中。 我原以为现代人的困境是“遗忘”,但事实是我们早已失去了遗忘的自由。聊天记录、社交轨迹、搜索历史、浏览痕迹早已成为你我无法擦去的副本。你不是缺乏意识,而是太被理解,甚至预判。很难忘掉,也无法逃避,甚至连宽恕都显得渺茫。所有的“过去”早已被自动整理为逻辑清晰的“证据链”,是这个时代的人无法摆脱的尾巴。 可怕的是,这条尾巴是我们自愿戴上去的。你主动授权、亲自确认、自动登陆,每个按钮都是自甘情愿按下去的,不是别人强加的。我们正在亲手建立一座又一座记载着过去碑文的墓碑,墓地的名字叫做未来。 说到底,还是太怕孤独。 苍蝇冲撞玻璃的杂音将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我起身给它推开玻璃。突然想到,我们是否也像苍蝇一样,一遍又一遍的撞着看不见的玻璃。

August 23, 2025 · 10 min

菊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ugust 15, 2025 · 1 min

安全感

安全感 今天学到了一个新的英语表达,其实也不算学到,只有略有感悟,遂书。 “peace of mind”算得上是当今社会中比较稀缺的一种资源,大家争先恐后的去进行奇怪的角逐就是为了争夺此物。“上岸”,似乎上岸是人生尺度下奋斗的缩影。 我要考公,他要考研,A 找到了 500 强工作,B 成功拿到创业融资。我们这一代人被各种概念裹挟着前进,抓着各种往身边塞,往角落塞,往裤衩里塞,好像越是这样,就越是有安全感。自己身上塞满了,塞不下了,就往周边塞,往别人身上塞。 “你怎么不去找工作?” “你怎么不考研?” “你怎么不刷实习?” 直到都被塞满之后,手动弹不得,脚也动弹不得,你的脸贴着他的屁股,他的手攥着我的脚,挤在一起,像一大个肉丸子。可越是这样越是有安全感,什么都动不了了,只能动动嘴了,不赶巧儿,声道被压的只能喘喘粗气儿,像个哑巴急了乱哼哼。 很多人都是失去之后才知道了安全感的珍贵,而我比较幸运,从小未曾拥有过。有人曾对我我说,您看上去大大咧咧,但没想到对细节如此苛刻,对风险如此敏感。我想了想,可能我们的世界不一样,您是平的,我是斜的。 我的安全感不是被失去的,而是从开始就没有。就好比站在一段悬崖上,明知道它会塌,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塌,就只能小心翼翼的走。不会要求悬崖稳固,那是一种奢求。伸出脚尖,慢慢试探。理想的童年是父母的拥抱,相仿的玩伴,吃不完的零食。而我的童年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日常中错漏的细节都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于是我学会了控制,去控制期待,去控制自己,控制世界。事态的发展是不可控制的,但自己的期望是可压低的。不安的诞生往往就是过高的期望与现实带来的落差,而这种落差通常可使人一蹶不振。 成长的代价就是穿上带有荆棘的铠甲,让我受到保护,也让我错过。现在看来,所谓 “安全感” 本身就是一种幻觉。无论我做多少准备,风险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位置;无论我设多少防线,生活依然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过它。可我的大脑拒绝承认这一点。因为一旦承认,我就必须面对那个最原始的真相:我根本没有能力让自己绝对安全,而这个世界也没打算让我安全。 也许这就是我的宿命:不断地在安全与焦虑之间筑墙,不断地在墙内外来回踱步。偶尔,我会想,如果有一天这堵墙自己倒了,会不会反而轻松一点。但我知道,我多半还是会捡起砖块,再砌起来。毕竟,一个习惯了在堡垒里睡觉的人,哪怕堡垒是牢笼,也不敢真的睡在荒野里。

August 5, 2025 · 10 min

再谈标签

标签化时代的自我认知困境 不知从何时开始,认知的懒惰如同瘟疫般悄然蔓延在我们的社会肌理之中。这种懒惰并非源于体力的匮乏,而是来自心灵的怠倦——我们逐渐丧失了探索人性深度的勇气与耐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再愿意投入时间去细致观察、感受一个人的存在,不再去捕捉那些潜藏在日常细节中的人格特质。相反,我们迫不及待地寻求某种速食般的理解方式,将复杂的个体简化为"星座"和"MBTI"等标签的组合。这种认知方式的转变,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人对深度交往的逃避。 甚至,我可以在 tm 知名公司的招聘文件中看到带有"MBTI"的填空选项。这种现象在当今职场中已经相当普遍,不少企业将其作为人才筛选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不可置否,这种高效率了解一个人的途径确实在快节奏的职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往大了说,它可能影响公司的人才结构和团队氛围,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往小了说,它简化了 HR 的工作流程,决定着 HR 的午餐质量。 这种标签化的趋势更像是一种时尚单品。那些一生致力于抛弃标签的人,反而努力地往自己身上套各种标签来融入群体。这种现象颇为矛盾,实质上是对自己的一种规训,犹如一场 cosplay 游戏——人们极力扮演着自己选择的标签角色,为本该自由发展的人格戴上了无形的枷锁。这种简单粗暴的认知方式常让我感到不适。以下是我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典型对话: “哦,你是处女座啊?那你一定是个细节控!” —— 陷入了先入为主的偏见。 “原来你是 INTJ 性格?难怪平时这么闷!” —— 犯了过度推断的谬误。 先验的定义淡化了人与人之间个体的独特性,忽视了个人的特点是其经历种种的自然显现。我与世界激烈的碰撞以此来参出我的形状,人的存在本质就是不断的与世界进行交互反馈从而持续地构建与重塑。然而,标签的先验性以及外负面性让人们不自觉地向既有的概念上靠拢,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契合存在概念的描述。最终不自觉的证实了自己就是这样的假设,将本该存在的无限可能扼杀在摇篮里。这是一种认知的偷懒,也是一种生命的亵渎。 更加可怕的是,这种标签化会自我在内心形成一系列糟糕的负面暗示: 我太丑了-> 所以没人会喜欢我 我太胖了 -> 所以我不适合运动 我太懒了 -> 是因为我有拖延症 但是人这样一种复杂而精密的生命个体,又怎能被简短的标签轻易概括呢?人性是复杂且多变的,如同月光洒落的粼粼水面又暗藏着漩涡:真诚中夹常常杂着做作,高贵中往往涵盖这卑微,仁慈背后也可能潜藏着怨怼,傲艳的玫瑰下永远携着尖刺。每个人都是一部未完成的书,未干的画,即使心贫瘠如荒野,满目疮痍,月亮和花束都被我随意的丢弃在无人问津处,或许是杂乱无章,所以允许和煦、暴雨、微风、大雪和荒诞。

August 1, 2025 · 19 min

山 感情,就是含含糊糊拖拖沓沓,说不上很爱也没有不爱…. 总有一段灰色的模糊地带,像沙漠里浑浊的脏水喝的时候嫌脏,不喝又会渴死。 你对我说爱是容不得一粒沙。 我该如何向你解释,自己都是自带干粮主动走向撒哈拉。

July 27, 2025 · 1 min

释怀

释怀 我现在很少对别人说:“你要赶紧释怀 你要向前看 总会有更好更合适的在等着你” 因为我知道她深陷其中的样子是她正在感受爱与被爱的过程 那些难忘的瞬间是我作为旁观者无法给予她的 人在落落大方的年纪里就是要要去经历 去碰壁的 在我看来 那些刻骨铭心的 经历在我心里是美好的 也是我一直以来对爱情的向往 哪怕在了解完之后就感觉他们没戏 我也不会去指出来 有时候明知是一个既定的结局 可我依然期待能看走眼 我希望未来的某天 男孩会搂着他心爱的女孩说:“你被打脸了吧!你说我们两个注定没有结果 可我已经和他在一起很久了”如果真是这样 我想我也会偶然一笑 并送上祝福 大概这就是另一种孤单的人吧 明明自己孑然一身 可看到别人幸福 自己的心里也会温暖从而好受一些

July 25, 2025 · 4 min

唉 小时候听林宥嘉的《想自由》总是不懂那句:“为将来的难测 就放弃这一刻” 说的大概就是担心最后走不到一起 于是放弃这一刻的幸福 那时的我想不明白 既然迟早都要离开 那还有什么好留念的? 后来才发觉自己只顾着副歌的挣扎 却忽略了前面轻轻的“我不舍得”人就是应该活在当下的 因为喜欢 因为不想留下遗憾 才能鼓起勇气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 依然选择活在当下! 我们害怕受伤 于是习惯提前退场 可是比“最后没能在一起”的 难道不是本来可以试一试吗? 所以啊 不要畏惧未来的未知 就推开走向你的人 能并肩走多远就走多远吧 风来的时候 至少我们曾紧紧拉住过对方方

July 15, 2025 · 3 min

装逼手册(持续更新)

前言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始于一次成功的沟通,而沟通的艺术往往决定了这次连接的成败。在社交场合中,我经常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许多人试图通过华丽的辞藻来展现自己,特别是在异性面前。然而,即便用上了最精心准备的词句,生硬的表达方式和不自然的肢体语言还是会让整个表演显得格外尴尬。 这篇装逼手册,就是为那些想要提升自己,但又不知从何下手的朋友准备的。在这里,你将找到来自哲学、经济学、科技领域的专业术语,以及当下流行的互联网黑话。这些都是装逼必备的"语料库",我会持续更新补充,plz stay tune ~。 如何优雅的装逼 何为装逼?装逼乃万物起源之始。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装逼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古希腊哲学家在集市上慷慨陈词,到中世纪骑士们的礼仪规范,再到现代社会精英们的高谈阔论,装逼的形式在进化,但其本质从未改变——它是一种社交技巧的升华,是个人魅力的艺术展现。 在某种程度上,装逼是一种社会性的表演艺术。它不仅需要深厚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更需要恰到好处的表达技巧。一个成功的装逼,往往能在不经意间展现出个人的见识与品味,在无形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社交时刻。 此文旨在以简洁高效的方式,为你构建一个系统的装逼知识体系。你无需像古代文人那样寒窗苦读,也不必像学者般潜心研究哲学典籍,更不用像科学家一样钻研繁复的理论。相反,通过这份指南,你将掌握在各种场合自然而然地展现个人魅力的技巧。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过程,而是一种社交技能的快速提升方案。我们将为你精心挑选各个领域最具价值的知识点,让你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优雅的方式完成从"装不了逼"到"装逼如风"的蜕变。 装逼手册 奥卡姆剃刀 (Occam’s Razor) 词性: 名词短语 释义: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在众多假设中,应该选择假设最少的那个。 例句: “你的理论太过复杂,不妨用奥卡姆剃刀修剪一下。” 解释: 这是 14 世纪英国哲学家威廉·奥卡姆提出的理论,强调简单性原则。在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启发人们追求优雅简洁的解释。 罗素的茶壶 (Russell’s Teapot) 词性: 名词短语 释义: 提出无法证伪的论断,举证责任在于提出者而非质疑者。 例句: “你说宇宙中有一个看不见的茶壶在绕太阳运转?这让我想起了罗素的茶壶。” 解释: 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对于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说法,我们没有相信的理由。 第四面墙 (The Fourth Wall) 词性: 名词短语 释义: 表演艺术中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想象屏障。 例句: “当演员突然对观众说话时,第四面墙被打破了。” 解释: 源自戏剧理论,现广泛应用于影视、游戏等领域,指虚构角色意识到自己身处作品中的现象。 皮格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 词性: 名词短语 释义: 期望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从而影响最终结果。 例句: “老师对这个学生寄予厚望,最终通过皮格马利翁效应,他真的有了显著进步。” 解释: 源自希腊神话,现用于心理学,说明期望可以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柏拉图洞穴寓言 (Plato’s Cave) 词性: 名词短语 释义: 人们往往只看到现实的投影而非真相本身。 例句: “大多数人都活在柏拉图的洞穴里,只看到墙上的影子。” 解释: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著名寓言,探讨认知的局限性和真理的本质。 ...

June 16, 2025 · 10 min

散步

散步 “我终于把你约出来了” “那你要干嘛呢?” “散步啊” “找我那么多次就是为了散步啊” “对呀 想跟你说说话 你的侧脸真的很漂亮” “正脸呢?正脸不好看吗?” “我不敢看啊……” 我一直觉得在确定关系前 散步是一种很合适的相处方式 处于开始相处的朋友 步伐一致的走着 无需对视 也没有特定的目的地 吹着风 聊着稀奇古怪的话题 哪怕没怎么聊天 默契的沉默一会也舒服 路过小摊也可以吃一份小吃 人们通常只会和亲密的人一起散步 所以散步是最高级滴浪漫

June 3, 2025 · 3 min

期待

期待 对对方期待是一种微妙的暴力,施暴者是自己,受虐者也是自己。 因为这要求别人顺从自己!我们渴望被理解,渴望在什么也不说的情况下,期待对方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可一旦对方脱离预期,我们就会变得痛苦与怨恨! 所以期待对方的前提是我们要明白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逻辑,对方没有办法 100%按照我们的意愿和我们相处,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 如果我们想要如何被对待,就有不羞与跟对方讲出来,这才是情侣之间需要反思的,如果什么也不说就期待这个对方要变成什么样的人,那你就要承担这个落差的后果!

May 31, 2025 · 4 min

群体、个体与女权

由女权引发的哲学思考 夜空中没有一颗星星是永恒的,它们在燃烧,在坍缩,在化为尘埃。概念也是如此,它们像星辰一样诞生于历史,闪烁一阵,便走向消亡。女权、精英主义、民族主义……它们都曾被举起为旗帜,但没有一种旗帜能永远不倒。 人类的困境就在于此:我们渴望找到永恒,却只能抓住一个又一个灰色的瞬间。 女权的异化之路 女权主义,本来是个好东西。它的出发点很简单:追求平等,争取自由。但时代走到今天,它却变得越来越奇怪。最早它扎根在资产阶级,靠着精英的嘴替它说话。可问题是,精英们关心的往往是“玻璃天花板”,是高薪岗位的晋升,而底层女性真正面对的,是流水线上被压榨的工时,是没完没了的家务。话语早就偏了,它脱离了多数人的生活,只剩下一小群人自嗨。 而为了维持存在,运动学会了一招——制造敌人。敌人一旦出现,群体立刻紧密团结。白人至上是这样,纳粹主义是这样,现在的极端女权同样是这样。越是极端的声音,越能获得流量,越能显得“正义”。于是,逻辑滑进了一个怪圈:只有制造矛盾,才能继续活下去。 但说实话,这不是女权独有的问题,而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今天的人们早就习惯了“把思考交给别人”。想看电影?先翻影评。想找餐馆?先刷评分。甚至谈恋爱,也先看条件清单和社交软件的标签。我们用别人的意见来代替自己的判断。为什么?因为资本把时间切得太碎了,思考变成了一种奢侈。于是大家都选择认知快餐,复制别人的选择,来填补自己的不安。 爱情在这里被异化得最彻底。线上购物催生了线上约会,人们挑选伴侣,就像挑选商品。学历、收入、外貌,全部变成筛选条件。真爱呢?也许还有,但它必须先通过层层检验,像是质检合格后才可能发生。可问题是,爱情从来不是计算,它的本质就是“falling in love”——坠入爱河。坠落意味着失控,意味着危险,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它才显得真实。 灰色的暧昧 可话又说回来,爱情也不是只有黑与白。它大多数时候就是灰色的。模糊、暧昧、拖沓,说不上爱得死去活来,也说不上彻底冷淡。就像沙漠里的脏水,不喝嫌脏,不喝又渴死。有的人在灰色里选择妥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人却因此错过了复合的时机。灰色既能救人,也能毁人。最终,总有人要破壁。破壁不是为了破坏,而是为了更清楚地活着。哪怕代价是孤独,也要走出暧昧。 关系和自我,本来就是一对死对头。关系需要稳定,自我需要自由。要兼顾两者几乎不可能。但如果非要选一个,我还是会觉得自我更重要。没有自我的关系,就像浮萍,漂泊无根,看似存在,其实随时会散掉。 概念的寿命 其实,社会也是这样。制度、运动、概念,统统都有寿命。飞禽走兽会死,思想观念一样会死。它们生下来,为了适应环境不断演化,最后走向异化,再走向衰亡。 女权的路大概也是如此。它曾是旗帜,如今却成了少数人自嗨的舞台。某一天,它可能会彻底夭折,被历史遗忘。 可即便如此,空白并不会长久存在。旧旗帜倒下,总会有人举起新旗帜。也许是人权,也许是阶级,或者别的概念。人类从没停下过寻找新叙事的脚步,哪怕一次又一次陷入轮回。 之所以陷入轮回,是因为资源始终有限。社会的蛋糕就那么大,你多吃一口,我就要少一口。只要稀缺存在,斗争就永远无法避免。除非有一天,人类掌握了核聚变之类的技术,让能源无限,蛋糕才可能真的变大。可在那之前,我们只能在争夺中生存。 存在的意义 这就是现实的残酷:一个物体会死,一个思想会死,一个运动也会死。**物竞天择,不进则退。**概念不是永恒的真理,它们只是历史的过客。今天是女权,明天可能是别的。 而人类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自己也充满了矛盾。我们一边想要稳定,一边又渴望自由;一边依赖理性的筛选,一边又渴望非理性的坠落;一边呼喊平等,一边制造敌人。 所以,最终的答案可能很简单: 人类注定要活在灰色里,在模糊中徘徊,在矛盾中挣扎。我们可能会不断破壁,但破壁之后,也只是进入另一片灰色。 可也许,这就是存在的意义。 也许,我们终将不得不承认:世界并不按非黑即白的规则运行。感情里有模糊,社会里有对立,理念里有寿命。人类像行走在沙漠里的旅人,带着干粮,渴望绿洲,却又常常只能找到一口浑浊的水。 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会继续走下去。因为走在灰色中,本身就是存在的证明。 后记: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旗帜,而是更多的思考。不是更多的敌人,而是更多的理解。不是更多的绝对,而是更多的包容。在这个充满灰色的世界里,保持清醒,保持怀疑,保持对自我的坚持,或许就是最好的抵抗。

March 15, 2025 · 25 min

蓝 蓝色是空虚与火焰交汇而成的一场痴狂的意外。

December 24, 2024 · 1 min

对线

对线 以前我只要觉得把一个东西讲明白,你自然而然就会相信。 但是我现在发现,你把一个东西讲明白他也不一定会相信。因为他只相信他愿意去相信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喜欢去网上跟人家辩论,因为辩论根本不可能让他真正的去认同。 很多时候的辩论只是口嗨,只是为了辩论而去辩论,喜欢唇舌之战的快感,喜欢妙语连珠的精彩。 当然我也是人,有的时候不可能一直理性,有的时候情之所动,也会在网上说几句“sb”,但是后来慢慢的发现,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大部分人的辩论其实只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技巧的切磋,他并不关心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他只是享受这种技巧对撞的过程。

September 23, 2024 · 6 min

后摇朋克

俄罗斯文化 我一直觉得俄罗斯文化里始终带着点黑色幽默、诙谐乐观却又渗透着孤独和冷漠,就像雪中路边的白桦树一样.

September 19, 2024 · 1 min

北京

2024.7.22 “丈夫非泪生,不洒离别间” 今年是离别次数最多的一年, 每当离别,我深谙徐志摩之道,把分开看得轻轻的。 但这次,我看到父母头上攀上了白丝,酸意瞬间涌上鼻头。 在一番握手嘱咐后,我强忍着与家人挥手告别,转头推着行李走入机场。 其实,眼眶早已斥满了打着转得泪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托运完行李,身上轻轻的,心里空空的。 此刻的惆怅是奶奶的焖面,姥爷的象棋,回忆种种化作张张照片闪过眼前。 回过神来,我羞耻于自己的矫情,诧异于自己的多情。 愧对于此刻无意识循环播放的“魂系金曲”,对于歌词里忍受寂寞追寻的“理想”,我仍不知是何物。 或许这也是这个时代每个人所面临的难题,那我就繁事化简,对于所谓的理想这个 大集合中先从子集开始。 冒险并非每次都会有收获,但一定会有失败。不如我就先磨练面对失败的心态,化作成为“太阳骑士”的长阶。 至此,鼻头的酸意消失大半,更多的是伴随着挑战而来的兴奋。 来不及伤感了,前有一堆乐子呢!

July 21, 2024 · 7 min

话 一个人总是说着”要有耐心“的时候,他其实早就没了耐心。 玩泥巴的孩子未必知道耐心二字怎么写,但是他一玩就是一整天。耐心的真是状态是忘我,而语言却成了这个过程中的绊脚石。表面上人在说话,其实是话语在描绘人类。所有言语都在临摹逝去之物,所以脱口而出之时真实的感受,依然出师未捷身先死。 孩童拼出第一个句子时的欣喜,也正是他第一次舔舐到了虚伪的快乐,至此他获得了人生本就不必诚实的通行证;青年在交谈时总是不自觉地发笑,因为他们对于操作系统性谎言的能力还不够熟练,偶尔在对视时,心领神会的感受到言谈的荒谬,所以只能嘻嘻哈哈的耍滑,来掩盖着技术性的尴尬。 动物不跟人类交谈的原因,大概就是人类天生撒谎。

July 3, 2024 · 4 min

功利

功利 功利主义导向的思考往往让人忘却了生命的本质也是一场历程。

March 11, 2024 · 1 min

掌控欲低于掌控力

掌控欲低于掌控力。 现在的网络爱情观造就一群天真傲慢无知的恋爱巨婴,弱化了爱情中的相濡以沫,相互搀扶的真浪漫,一味放大歌颂用物质(消费主义陷阱)和矫情堆砌起来的假浪漫,这种爱情稍微经历一点苦难就会稀碎。

February 23, 2024 · 3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