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化时代的自我认知困境

不知从何时开始,认知的懒惰如同瘟疫般悄然蔓延在我们的社会肌理之中。这种懒惰并非源于体力的匮乏,而是来自心灵的怠倦——我们逐渐丧失了探索人性深度的勇气与耐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再愿意投入时间去细致观察、感受一个人的存在,不再去捕捉那些潜藏在日常细节中的人格特质。相反,我们迫不及待地寻求某种速食般的理解方式,将复杂的个体简化为"星座"和"MBTI"等标签的组合。这种认知方式的转变,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人对深度交往的逃避。

甚至,我可以在 tm 知名公司的招聘文件中看到带有"MBTI"的填空选项。这种现象在当今职场中已经相当普遍,不少企业将其作为人才筛选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不可置否,这种高效率了解一个人的途径确实在快节奏的职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往大了说,它可能影响公司的人才结构和团队氛围,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往小了说,它简化了 HR 的工作流程,决定着 HR 的午餐质量。

这种标签化的趋势更像是一种时尚单品。那些一生致力于抛弃标签的人,反而努力地往自己身上套各种标签来融入群体。这种现象颇为矛盾,实质上是对自己的一种规训,犹如一场 cosplay 游戏——人们极力扮演着自己选择的标签角色,为本该自由发展的人格戴上了无形的枷锁。这种简单粗暴的认知方式常让我感到不适。以下是我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典型对话:

“哦,你是处女座啊?那你一定是个细节控!” —— 陷入了先入为主的偏见。

“原来你是 INTJ 性格?难怪平时这么闷!” —— 犯了过度推断的谬误。

先验的定义淡化了人与人之间个体的独特性,忽视了个人的特点是其经历种种的自然显现。我与世界激烈的碰撞以此来参出我的形状,人的存在本质就是不断的与世界进行交互反馈从而持续地构建与重塑。然而,标签的先验性以及外负面性让人们不自觉地向既有的概念上靠拢,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契合存在概念的描述。最终不自觉的证实了自己就是这样的假设,将本该存在的无限可能扼杀在摇篮里。这是一种认知的偷懒,也是一种生命的亵渎。

更加可怕的是,这种标签化会自我在内心形成一系列糟糕的负面暗示:

我太丑了-> 所以没人会喜欢我

我太胖了 -> 所以我不适合运动

我太懒了 -> 是因为我有拖延症

但是人这样一种复杂而精密的生命个体,又怎能被简短的标签轻易概括呢?人性是复杂且多变的,如同月光洒落的粼粼水面又暗藏着漩涡:真诚中夹常常杂着做作,高贵中往往涵盖这卑微,仁慈背后也可能潜藏着怨怼,傲艳的玫瑰下永远携着尖刺。每个人都是一部未完成的书,未干的画,即使心贫瘠如荒野,满目疮痍,月亮和花束都被我随意的丢弃在无人问津处,或许是杂乱无章,所以允许和煦、暴雨、微风、大雪和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