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户
忽然觉得,躺着发呆,甚是一种美好的体验。此时的思想是游离的,穿梭在回忆绘成的画面里。风吹进窗户,窗帘摇曳着摆着边角儿,光线若有若无,亦如车窗边反方向划过的树影。
曾经读到过一句话,使我骤停,久久不能回神。“我们不是在回忆过去,而是用当下的语言,去编写一个可以讲述的过去。” 那一瞬,我犹然想到博尔赫斯笔下那些虚构却又精准的记忆结构。可是现实不给你缓冲,赤手空拳的解开了我们赖以安身的叙事方式。我们以为是“记忆”,其实不过是被算法重塑过的如何当下价值观的副本。
你以为自己在选择,其实剧情早已被设定好了。命运犹如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一出人间戏剧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你是你,他是他,可别搞混了。自由,很多时候是一次性用户体验的幻觉。它不强迫着你去服从,而是给你指了一条你心甘情愿去走的路。剧本是写好的,我们之间的故事随着时间轴上的锚点做着直线运动。我们对命运无能为力,但“性格”是可以塑造的,我们要为自己的“性格”负责。
社会这个概念如同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小孩,随着饭量的增加,墙上标志着身高的黑线也频繁的变动着。从最初的“感知经验”的集体到如今“抽象概念”的想象共同体,正如人类从部落到国家的认同。所谓“社会个体化”,就是将所有代价都转嫁到个体上。不知怎,我习惯了先归类,再理解的思考过程。标签成了先入为主的起点,悄无声息的植入到了日常生活当中。
我原以为现代人的困境是“遗忘”,但事实是我们早已失去了遗忘的自由。聊天记录、社交轨迹、搜索历史、浏览痕迹早已成为你我无法擦去的副本。你不是缺乏意识,而是太被理解,甚至预判。很难忘掉,也无法逃避,甚至连宽恕都显得渺茫。所有的“过去”早已被自动整理为逻辑清晰的“证据链”,是这个时代的人无法摆脱的尾巴。
可怕的是,这条尾巴是我们自愿戴上去的。你主动授权、亲自确认、自动登陆,每个按钮都是自甘情愿按下去的,不是别人强加的。我们正在亲手建立一座又一座记载着过去碑文的墓碑,墓地的名字叫做未来。
说到底,还是太怕孤独。
苍蝇冲撞玻璃的杂音将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我起身给它推开玻璃。突然想到,我们是否也像苍蝇一样,一遍又一遍的撞着看不见的玻璃。